今晚,神七载人航天飞船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,3名航天员将随之遨游太空。神七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,其中也包括近百名来自上海的航天人。
昨日上午,“神舟”系列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前副总指挥、副总设计师施金苗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,在整个神七的研制过程中,上海航天人承担了三分之一的任务。如神七“血管”的电源系统,飞船的推进系统,以及测控通信的8个重要子系统,“这些都贴上了‘上海造’的标签。”
除透露上述信息外,施金苗还表示,未来我国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。
上海提供舱外摄像头,图像质量会比以前好
在谈及上海航天人所承担的神七任务时,施金苗首先用了两个字概括———求稳!“实验了无数次,不能有一个系统出问题;为了以防万一,很多设备都是两套,就算一个坏了,还可以正常运行。”施金苗说。
对此次上海航天人所承担的神七部分任务,施金苗说,在神七的七大系统中,上海航天主要负责电源系统、推进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,承担的任务占总体的三分之一。
“电源系统相当于神七的‘血管’,是飞船各个系统运行的前提;而推进系统则是保证飞船进入轨道,能够按照地面指令调整姿态,以及后期的变轨、回收。”施金苗形象地举例说,测控通信系统当中,视频传输、通信传输等子系统就如同神七的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一方面可以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、工作的画面传回地面,同时也可以让地面指令及时传达给航天员。
此次上海航天局电子所负责保障视频传输技术。上海航天局电子所副所长顾侧峰介绍说,相比神六,此次神七加装了两个摄像头,其中还首次加装了舱外摄像头。
“两个舱外摄像头,分别装在推进舱和轨道舱外,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全过程,就靠这两个摄像头记录。”顾侧峰说,舱外摄像头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,既要应对太空的强辐射,还要对付上下约220多摄氏度的温差。
除此之外,上海航天局还对两个设置在舱内的摄像头进行了改进。改进后,摄像头可以由航天员自行安放位置,并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拍摄。另外航天员还配有手持摄像头,可以拍摄到舱内各个角落,这些摄像头共同担当起地面人员的“千里眼”。
“神五图像偏红,神六虽然好些但还有马赛克,神七尽管要求高了,但我相信图像质量不会比之前差。”顾侧峰说。
出舱前航天员要准备40小时
出舱活动是神七的最大看点。“这一步,全世界搞载人航天都必须迈出,以后维修、对接或是组建大型空间机构,出舱都是必须的。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副总指挥、上海航天局局长助理秦文波,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神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出舱本身,而在于突破了这一步后,为下一个目标组建空间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“我们发射的飞行器,最重也才8吨,所以以后必须组装,才能建空间实验室等大型机构。”
秦文波说,神七上搭载的两套出舱航天服,受空间限制,都是提前分散打包,并固定在用于准备活动的气闸舱内。“航天员先进入气闸舱,然后开始组装,每装一步都要检查和测试,主要是密封检漏。”
秦文波告诉记者,航天员所有的测试都没有问题了,就会报告地面指挥长,这时才会安排出舱。“出舱前先打开外闸门,舱内的空气会迅速流向太空;回来时顺序相反,关好闸门后进行充气,几分钟后检查压力,与返回舱压力一致了脱衣服回来。”秦文波说,航天员从进入气闸舱到测试完毕出舱,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0个小时。
40个小时的准备,就为了之后大约半小时的出舱活动。“出舱活动的范围并不会很广,航天器上都有扶手,航天员进出都要依靠这些扶手。”秦文波说,航天员的出舱活动,基本上就是围绕直径1.5米的气闸舱舱体进行。
下一步载人航天将完成交会对接
神七将有3名航天员上天,并真正意义上迈出中国人在太空的第一步,今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主要围绕哪些展开?对此问题,施金苗回答说,纵观神五、神六以及神七,实现建造空间站的两大技术前提———载人航天及返回、出舱活动都逐一实现,剩下的一个重要前提,就是实现空间交汇对接。今后的主要任务,就是进行交汇对接的试验。
施金苗的说法得到了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的印证。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,周建平说,出舱活动本身是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之一。人在太空可以发挥自动化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,而出舱活动是人在太空中有效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。如果能够突破出舱的技术,航天员就可以在飞行器外从事组装、维修等科学实验工作。
“出舱活动取得突破,就将完成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。再进一步,我国将完成交会对接任务,掌握了发射入轨、安全返回、在轨工作、出舱活动、交会对接等技术,就可以从事更大规模的、持续的载人航天活动。”周建平说。
|